产品中心
来源:米兰体育官网人工客服 发布时间:2025-10-20 07:00:15
米兰体育的网页:
王 瑞,李 闻,王 振,等.基于国内生猪产能调整背景下谈生猪产业良性发展之路[J].猪业科学,2025,42(9):35-37.
2025年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生猪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座谈会,会议强调:“坚决防止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回顾过去十年,中国生猪产业在规模化、智能化、育种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生产效率大幅度的提高,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然而,光环之下,产业体系失衡的风险也在不断累积,成为高水平发展的掣肘。此次会议特别指出,要“守牢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底线”。面对这些挑战,政策端已明确转向—会议着重强调要“合理淘汰能繁母猪,严控新增产能”,为产业的盲目扩张按下了刹车键。那么,在控制规模之后,什么样的产业体系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呢?
重庆海林生猪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出的“猪、沼、桑、粮、菜”的种养循环模式将猪粪收集发酵后,通过输送管道浇灌到周边田土里,就地、就近、低成本解决养殖粪肥环保排放问题,减少农作物化肥用量,改良土壤肥力。猪粪经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园区供热,沼液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周边千亩桑园、粮田和菜地,形成“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链条。投喂添加桑叶的饲料不仅提升了黑猪免疫力,还使猪肉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23%,风味更浓郁。企业创新利用涪陵榨菜尾菜资源,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将其转化为生物饲料。每年消化尾菜超2万t,既解决了尾菜处理难题,又降低18%的饲料成本,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下,该公司为合作农户统一提供种猪、饲料、技术指导和保底回收服务,消除农户后顾之忧。
河池市三岔镇福里村对河屯的葆华种养结合示范基地总占地面积约6.7 hm2(100亩),科学规划2.7 hm2(40亩)生猪养殖区和4 hm2(60亩)特色种植区,以“粪污资源化、产业协同化”为核心,创新构建“猪粪发酵—水肥灌溉—特色种植固碳”的闭环产业链,实现生猪养殖与特色种植的生态共生、效益倍增,为乡村产业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基地采用“异位发酵床+管道滴灌”技术体系,建设生猪养殖区配套全自动清粪系统,投入160万元引进最新AO技术处理粪污,通过厌氧处理、好氧分解等多道工序,减少化学需氧量(COD)排放,转化为富含腐殖酸、氮磷钾的液态有机肥,为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年可处理生猪粪便超过8 500 t。发酵后的沼液通过“发酵池—智能泵站—田间滴灌带”三级输送系统,根据特色种植区农作物等生长周期精准调控施肥量,实现“养殖粪污零外运、农田化肥零使用”,每公顷年节约化肥投入45 000多元,同时减少农药使用量30%,形成“养猪不脏、种地不荒”的立体种养场景。基地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吸纳周边40多户农户参与生猪养殖、南瓜种植等方面务工就业;为有发展意愿的农户提供仔猪繁育、技术培养和训练、保底收购等服务,预计年户均增收4 000元。开发“猪粪有机肥”“发酵沼液”社会化服务,为基地周边5.33 hm2农田免费提供有机肥,带动20多户农户发展甘蔗、果蔬产业。此外,基地设立“生态农业实训基地”,年均开展技术培养和训练4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才,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牧原集团经过多年的实践,提出“一个养殖场就是一个循环经济体”的发展理念。依托技术创新将生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猪粪尿处理成涵养农田的水肥,通过铺设覆盖1 100余个养殖场周边的支农管网,全部无偿提供给农户使用,替代化肥,全部资源化利用,带动周边农业的发展,同时促进农民增收。例如在内蒙古自治区牧原建设了33个养殖场,构建起“养殖—粪污处理—水肥还田—沙地改良”的种养循环链条。截至2024年底,牧原累计治理荒漠面积已达6 067 hm2(9.1万亩),带动就业6 100人。2024年,在当地助力农户减少投入、增加收入4 843万元,近五年累计助农增收1.13亿元。
滨海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第二种猪生产基地位于五汛镇青龙村和通济村,占地面积31.93 hm2(479亩),建筑面积59 000 m2,现存栏能繁殖母猪5 680头,年出栏猪苗12万头。场区实施“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猪场产生的新鲜猪粪约5 000 t/年,含水率65%。粪便采用干清粪工艺将粪便单独清出、运输和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沼渣经过畜禽粪便立式发酵罐形成有机肥半成品,每年产生有机肥约3 000 t。猪尿液、清洗废水和生活垃圾污水等通过密闭管道收集,经猪场污水设施处理站“两级AO工艺”处理达标后进行氧化塘暂存后生产回用、场内绿化及周边农田灌溉。第二种猪生产基地在猪场周边租赁23.33 hm2(350亩)农田并铺设管道种植稻麦两季,按照农植物有必要进行灌溉与施肥。种养结合,不仅使粪污处理无害化、资源化,而且改良了土壤、培育了地力、配套了有机肥、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传统养殖业曾深陷“低效陷阱”:金华两头乌作为中国四大名猪之首,因养殖周期长、成本高,市场占有率一度被“洋猪”挤压到不足2%。 熊猫猪猪乐园(金华熊猫猪欢乐谷)在近年生猪产业“高成本、高风险、低利润”的深度变局中,以“IP+科技+共富”的三位一体模式,起到了行业少见的示范引领作用,并已产生可量化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成效。
养殖端通过5G智慧猪舍集成九大智能模块,实现环境控制、饲喂、盘估全流程数字化。传感器实时监测猪只健康,新风系统消除异味,猪的排泄物制成有机肥用于茶园养护,让养殖效率提升40%的同时,更将猪舍变成可参观的科技展馆。加工端将一头猪的价值深度挖掘——鲜肉直营店、15元/根的纯肉烤肠(日销2万根)、火腿丝、猪肉酱等加工品贡献了60%的营收。服务端通过城堡花园、猪博物馆、亲子乐园等200余个网红打卡点,将游客留存时长提升至5.8 h/人。
熊猫猪猪国际牧场创新采用“加工产线即景点”模式,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深层次地融合,将养殖区打造为空间叙事核心。通过科学功能聚合布局,实现亩均收益6.7万元、土地效能提升400%;沉浸式场景设计使游客停留时长增加300%。该模式以生产场景体验化突破产业边界,用系统性整合替代碎片开发,同步完成土地高效利用与消费场景深度开发,构建“土地效能跃迁+消费价值激活”的产业融合新范式。在2021年8月份正式营业,截至到2024年的6月份,累计接待了200多万游客,累计营收1.86亿元。
种养循环结合模式并非简单的“粪污处理升级”,而是一场涉及技术、资本、制度、社会认知的系统革命。该模式的落地实现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种养循环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短板,大多数表现在产业脱节、布局脱节、产区实践不同步。 项目实施的基础应是种养结合农牧循环,而目前种植业与养殖业布局、基础差异较大,畜禽粪污天天产、时时采,但作物用肥与种类性、季节性较强,项目需要更加科学性地开展。例如我国长江以南共有耕地2 200万hm2(3.3亿亩),而生猪养殖的70%集中在长江南地区,近几年来,养殖业的单场生产规模不断的提高,年出栏10万头以上的猪场成为养猪业未来发展的起步规模。在南方地区,一个10万头猪场周边很难匹配到相应可消纳的土地。此外,养殖的连续性与种植的季节性增加了粪污处理难度。粪污在农业非施肥季节容易堆积,增加处理的难度。一些地方施肥的时效性受到天气条件的限制,农户在雨季时难以将沼液及时还田,粪污积压问题更严重。尤其是中小型养殖户,一方面受限于金钱上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受限于用地限制,难以建设足够大的粪污储存设备以应对不同的气候环境。一些地方由于粪水使用或施肥时间不当,导致粪水对幼苗造成损伤,引起苗叶发黄、烧焦甚至死亡。
按照《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中推荐的畜禽适宜承载力标准,0.33 hm2(5 亩)土地只能承载出栏 50 头以下生猪产生的粪便养分。按照种植业规模经营户均6.67 hm2(100 亩)土地计算,也只能承载 1 000 头存栏猪场的粪肥全部就地利用。再加上规模养殖不能占用基本农田,使得养殖场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地等区域,空间分离进一步加剧了种养分离。
一是政策支持不足,财政资金有限,尚不能够达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的要求。二是部分中小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老化,种养循环管网系统工程建设滞后,不能够满足生产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意识有待提升。三是集中收集粪污生产有机肥厂数量少,畜禽粪污收运体系建设薄弱,处于起步探索建设阶段。四是有机肥利用推广难度大。由于有机肥的使用劳动强度大、见效慢、施用成本高、无补贴政策等因素,造成有机肥的使用率低,推广难度大。
“公司+村集体+农户”三方协议:公司负责管网建设及运维,村集体组织农户签订消纳合同,农户按亩获得低价或免费沼液、有机肥,实现“养殖户省心、种植户得惠、村集体增收”。
政府引导成立第三方粪污收储运服务组织,采用“分散收集-集中处理-定向配送”模式,解决中小养殖场运输难题。成立县域“粪肥服务中心”,整合吸粪车、搅拌站、检验测试的机构,推行“统一收集、统一处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解决中小散户缺资金、缺技术难题。
有机肥补贴直达农户:按吨补贴施用者(而非生产者),刺激需求端;对养殖场粪污资源化设备给予30%~50%购置补贴。认证“沼肥农产品”,通过绿色标签提升市场行情报价(如溢价10%~15%)。绿色金融支持:发行“种养循环”专项债,提供低息贷款建设区域性处理中心。
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稀缺地区,深挖生猪价值,通过产业链延伸增值覆盖环保成本(文旅溢价)、技术集约化破解土地瓶颈(立体循环)、政策市场协同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的“经济—生态”双赢范式。
生猪产业今后必然以系统性、智能化、市场化为核心,通过空间重构,打破地域边界,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全链条精准化,通过机制创新,经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构建全域协同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告别对粗放式规模竞赛的沉迷,转向构建以“种养结合”为核心特征、强调规模结构多元合理、利益分配共享的健康新生态。
非常感谢您一直以来对《猪业科学》杂志的全力支持。《猪业科学》杂志自2006年改版至今,一直本着更好服务于中国养猪业科技发展的宗旨,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为了持续提升杂志收稿质量,现面向行业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及相关单位征稿。
本刊现开设主题策划、职业教育、猪场兽医、营养与饲料、环境与设施、猪群保健、遗传改良、生产管理、地方猪种等栏目,请作者围绕这些栏目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投稿。
稿件占用1个版面收取1000元(2版起发)。如需加急出版,每篇加收1000元。加急发表应作者要求,同时视本刊版面情况而定,无法安排版面则不能加急发表,也不予收取加急费。
作者可在《猪业科学》专用邮箱()投稿。本刊无任何投稿网站,请勿网上投稿,防止造成损失。